自然应该有大城承担。”方逢年得不是没有道理,外交上从来都是以理服人。
&esp;&esp;“部长大人,这全部的费用,究竟是多少?”普蒂不得不考虑大城的支付能力。
&esp;&esp;“如果大明派出使节为大城调解,那么使团成员的盘缠、住宿、餐饮、调解期间的俸禄、调解成功之后的奖励……”
&esp;&esp;普蒂急了,这俸禄、奖励,谁知道大明定下的标准是多少?“部长大人,有没有一个定数?”
&esp;&esp;方逢年摇头,“这个不准,谁知道需要调解多久?使团有多少人?大明为了与对方达成协议,需要付出什么代价?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普蒂无语。
&esp;&esp;方逢年也不管普蒂的惊讶与紧张,“如果大明以武力威胁对方,甚至直接出动军队参战,则大城需要支付军队调动的一切费用、士兵的粮饷、外出作战的补助、伤亡士兵的抚恤,奥,必须提醒国师,我大明的士兵,即使不出战,也是有饷银的,相当于官员的俸禄,这也需要大城支付。”
&esp;&esp;普蒂都快哭了,这样帮助大城,即使能保持土地的独立,赋税上怕是要空了,但方逢年得没错,大明这是完全为了大城,让大城出钱,也是应该的,“部长大人……”
&esp;&esp;方逢年继续侃侃而谈,“此外,大明为大城贡献这么大,帮助大城解决了这么大的危机,大城总不能不有所表现吧------大明做了这么多,但都是帮助大城花费了,大明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好处。”
&esp;&esp;“部长大人,大城只是国,一旦费用过高,大城恐怕支付不起。”普蒂在试探方逢年,看看有没有降低费用的可能。
&esp;&esp;“国师此话差矣,大明并不是喜欢动刀兵的国家,但如果为了大城的安全出兵,费用自然由大城来出,至于大城能否承担得起,那还是大城的事,奥,如果我皇陛下同意,大城可以逐年偿还,但必须加上利息。”
&esp;&esp;普蒂一脸黑线,“部长大人,还是第二条路吧!”
&esp;&esp;“国师不用着急,其实,第二条道路,在下已经了,就是大城每年进贡大明二十万两白银,一旦大城遭到外敌入侵,或者滋生内乱,大明立即出兵,帮助大城解决掉所有的问题,但不再向大城收取任何费用,因为大城已经支付了。”
&esp;&esp;普蒂黑着脸,但也不好发作,他只是摇头,“二十万两,大城实在支付不起,我王陛下也绝不会同意,不知道部长大人是如何计算出二十万两的?”
&esp;&esp;方逢年一惊,他的确是随口的二十万两,“大明要保障大城的安全,平时就会在大城驻守一个军的士兵,这三万将士的饷银,就是二十万两,这还不包括平时的粮草供应和火器配发。”
&esp;&esp;“军队驻守大城?”普蒂的眼球骨碌碌转了数圈,终于没有话。
&esp;&esp;“如果不驻守大城,要是大城遭受外敌入侵,难道要从京师调兵?就是大明调得起,怕是大城等不起吧?”方逢年要打消大城的顾虑,“国师是担心大明借机吞了大城?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
&esp;&esp;“大明真要吞并达成,需要用这种方式吗?句不敬的话,十万明军就在大城的边境,他们数月就灭了东吁,真要进攻大城,国师觉得大城能抵挡多久?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
&esp;&esp;“大明是为了大城的安全,才会驻军大城,国师看看,大明至立国以来,除了东吁、建奴屡次进犯大明之外,何曾灭过边疆藩属国?”
&esp;&esp;“部长大人的意思,下官明白了,此时容后再议,下官要回去商讨一下。”普蒂觉得,现在的大明,从朱由检到黄晓福,到李腾芳,再到现在方逢年,都与以前的传不一样了,难道大明再没有免费的午餐了?
&esp;&esp;“好,国师先回去商量商量,我们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商讨合约,等国师商讨好了,咱们再谈。”
&esp;&esp;经过四轮艰苦的谈判,双方最终达成合约,严格来,这是大明签订的第一份盟约,从此以后,大明与大城,乃是同盟关系,《明城盟约》规定:
&esp;&esp;一、大明与大城,乃是同盟关系,相互有维护对方安全的义务,一旦同盟的一方遭受他国入侵,另外一方必须全力协助,包括使用武力;
&esp;&esp;二、大城每年向大明进贡白银五万两,大明为大城训练一支万人的军队,由大明出售火器,装备大城的这支军队;
&esp;&esp;三、双方可以在对方的土地上驻军,但除了应对外敌入侵之外,驻军不得超过两万;
&esp;&esp;四、盟约签订的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