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吧,神略军直属我族主君,进出诸事还都得他拿主意。”
&esp;&esp;他便点头应了、心中更默默存下此志,方云崇又看他一眼,摇头笑道:“这世上能摧坚殪敌的可非独神略一支,子邱既入我营,定也能知晓右军骑兵营的神勇。”
&esp;&esp;方大公子说的可不是空话。
&esp;&esp;叛军与突厥之兵自西北向东南逼来,朝廷军便自原州北上与之对峙,颍川军在宥州前方与敌军厮杀,继而向内拉成一条长线,东南端止于胜州榆林、交由娄氏所率关内军负责,一路且打且退,皆为给关内百姓南撤争取时间。
&esp;&esp;神略军果然一路挡在最前,方献亭更身先士卒一力垂范,数日来与突厥遭遇数次,竟未有哪怕一次败绩;宋明真虽习武多年,但像这般真刀真枪地上战场也是头遭,只见那突厥铁骑个个彪悍雄壮、所骑战马都比他们的更为高大矫健,挥刀杀来时个个口中发出怪叫、正是蛮夷之人才有的粗放暴虐之态。
&esp;&esp;初时亦曾心生恐惧,但见左右同僚皆奋勇搏杀一时却也壮怀激烈,挥剑与敌寇短兵相接,沉重的力道令他虎口发麻又更加亢奋,胡虏目眦欲裂的凶恶脸孔就在眼前、他看到的却是怀远百姓无辜惨死的凄凉之景,入骨的恨意令人在那一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,他眼看着自己的剑刃深深刺进敌人的胸膛,滚烫的鲜血喷涌而出溅在他的脸上,清晰的热意告诉他对方已经死了、而他和他身后无数的人们却依旧活着。
&esp;&esp;……这似乎便是世上最重要的事了。
&esp;&esp;征战无穷无尽,有时甚至要从白日奔袭到黑夜,或许片刻前方才拼死将敌寇击退、下一刻斥候便回报前方几里又有大军接近;挥剑挥到手臂麻木、被突厥长刀砍出的伤口甚至来不及料理,北地粗粝的风沙一阵阵不留情面地刮到脸上,被死死糊住的眼睛有时甚至根本睁不开,多少次他都感到自己将死,最后一刻却都被左右同僚救下,或许在此之前他们只是素昧平生的两姓旁人,在那时那境却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。
&esp;&esp;唯一喘息的机会也就是入沿途城池休整之时。
&esp;&esp;百姓不比将士、迁移起来动作总是迟缓许多,老幼行动本就不便、其中大多又携辎重若干,是以数日下来还有许多留滞城内未及南渡乌水;他们已被打怕了,最初一听到军队行进之声便惊恐地四散奔逃,直到后来远远看见颍川军的军旗才终于定心——一个“方”字分量几何?二十年前便是他们救了世人的命,如今他们终于又来了,便也定能如过去一般退敌安邦济世救民。
&esp;&esp;宋明真骑着马随军缓缓进城,沿途看到无数百姓跪伏于道旁对他们下跪叩首,甚而还有白发老妪涕泗滂沱泣不成声;他远远看到三哥下了马,亲自伸手去将那些百姓扶起,众人却只紧紧握着他的手,大抵也在哀哀恳求他去救他们的命。
&esp;&esp;好像他是神祇……好像他无所不能。
&esp;&esp;自然……宋明真深知三哥用兵如神深得人望、颍川军攻无不克也如铁壁铜墙,可……
&esp;&esp;说不清的辛酸滋味在那一刻倏然涌上心头,令他在深夜独自疗伤时亦难以释怀——也许他是在心疼他,也或许只是在自怜罢了。
&esp;&esp;低矮的草棚简陋至极、过去在家中便是畜养的牲畜都比这住得体面,如今他却连这一点荫蔽都深深感念;细细想来唯一与往昔相同的便只有棚外清白的月色,他独自仰头去看,忽然发现自己……已不知今夕何夕。
&esp;&esp;东南一线的战况相较西北便和缓得多。
&esp;&esp;颍川军顶着大半重压、关内军这几日不过只与突厥遭遇过两三次,按理说本当有更多余裕助百姓南下渡河;只是娄啸将军总心有不甘,尤其眼见过去在自己族人治下的城池土地渐渐零落荒芜、心底的凄凉恼恨之感便越发强烈,那护送百姓回撤的动作也变得越发拖沓。
&esp;&esp;——该死的叛军!
&esp;&esp;——该死的突厥!
&esp;&esp;——该死的方氏!
&esp;&esp;人人都是如此可憎、俱要将他娄氏生生逼到悬崖之畔——那一道乌水岂是那般好渡的?渡过去便是举族衰败一落千丈,不渡过去又是死生大劫命悬一线——何等可悲可憎!
&esp;&esp;他如困兽般焦躁悲切,军中娄氏族人亦纷纷要他拿个主意,层层罗网之间竟不可见一丝天光,他才忽而感到无路可走究竟是怎样一番椎心泣血的滋味。
&esp;&esp;“父亲……”
&esp;&esp;长子娄风也终于忍不住开始劝解他了。
&esp;&esp;“眼下叛军勾结突厥其势正盛,依贻之之令撤回乌水以南据坚城而守的确更为稳妥,待他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