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的吃肉问题便能缓解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这种大白猪平均三天可以配种一次,而怀孕到生产仅有四个月不到的时间,出生六个月后体重就能达到一百八十斤,十个月后达到二百三四十斤。
这生长速度比起大明本土的土猪要快,上限也高,繁衍速度也更快。
例如眼下,王承恩就在给朱由检夸赞大白猪。
“殿下,这大白猪去岁四月入栏,到九月便繁衍出第二代的小白猪。”
“这小白猪不如大白猪长得快,但也差不到哪里去。”
“按照官场猪匠们的估计,小白猪一年能育肥到二百斤左右,两年大概可以育肥到四百多斤。”
王承恩说着,脸上也露出自豪感,望着那数百头猪,心里顿时升起一股豪迈之情。
“第二代的小白猪有多少了?”
朱由检眼里没有王承恩豪迈的感觉,他只关心猪种的育种和推广。
“这种猪容易生病,西山马场只培育出一千三百多头,并且都送往了其他官场培育,第二代也已经开始培育第三代了。”
“目前顺天府的官场里,一共有九万七千多头第二代小白猪。”
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微微颌首,事实证明他的记忆没有出错。
只需要几百头种猪,上万头育种母猪,再花费几年时间,就可以繁衍出上千万头小白猪。
只要官场全面推广,然后让百姓跟着饲养,那全面推广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罢了。
眼下的近十万头小白猪,哪怕种猪只有三成,但这三万种猪,也只需要半年多的时间,便又能繁衍出几百头小白猪。
当然,这计算方式的前提是母猪和饲料必须跟上。
因此朱由检看向了王承恩:“官场的母猪和饲料都能跟上吧?”
“跟得上!”王承恩点了点头:“眼下官场遍布北方和西南、海外,合计九百多万头猪。”
“另外酒课司每个月有七百多万斤醪糟送往饲料厂,国朝一千九百处饲料场,每月可出九百万石饲料,刚好够养它们。”
王承恩料到了饲料场的产量和数量,而朱由检听后皱了皱眉:
“眼下饲料场的雇工是多少?”
“一处在三百人到四百人不等,合计雇工七十二万余人。”王承恩作揖并说道:
“大旱之下,雇工价格便宜,每人每日二十文,按照殿下您说的,每日做工四个时辰。”
“这饲料场的饲料,满足官场的同时,每年能出售两千多万石饲料给百姓。”
“饲料场能不能扩大或者增加数量?”朱由检不太满意饲料场的雇工人数,因为雇工就是解决就业,缓解土地兼并。
“这……”王承恩顿了顿,难为道:
“殿下,这已经不错了,国朝的粮食总产出也就十七亿石不到,顶多能出六亿多麸糠。”
“饲料场占了两成的市场,就已经让麸糠的价格涨了一成,要是饲料场扩产,那百姓……”
王承恩没有继续说下去,但道理很简单,说到底粮食不够用,为了养活官场那庞大的家禽牲畜数量,饲料场不得不购买更多的麸糠。
麸糠是平日里养牲畜家禽的饲料,都被饲料场收了去,那百姓也就养不起牲畜和家禽了。
不可能为了增加饲料场的就业岗位,就让人数更多的农民跟着受苦。
除非朝廷能解决粮食总量下的麸糠产量问题,不然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。
“增加酒场醪糟的产量,酒可以出产各大藩属国和藩国……”
朱由检听后也知道不能动麸糠了,因此交代王承恩用醪糟代替麦麸。
交代完,他看向了夏尔马,询问道:“这大挽马的培育如何?”
“有些艰难,这马体型太大,许多马都有些难产。”王承恩摇了摇头,紧接着汇报道:
“这个月结束刚好第二代马出生,目前有一万两千多匹马怀孕,但不知道能不能顺利诞下六千匹马。”
“马不比猪,怀孕十一月,生下后三年才能初配。”
“按照马匠师傅们的话,最少需要四代,十二年的时间,才能培育出三百多万匹大挽马,而且四代之后的大挽马可能不如眼下的大。”
王承恩还想再说,朱由检却打断了他:
“不用管,培育便是,有多少培育多少,关外草场不够,就在南州培育。”
大明本土的挽马一天只能耕种一两亩地,而夏尔马一天可以耕种三亩地。
三百万夏尔马,三个月的时间就能耕种完大明的八亿七千万亩耕地。
当然,农忙时间没有那么长,但大明也可以继续培养夏尔马。
花费几十年的时间,用广袤的南州来培养上千万挽马不成问题。
当然,如果大明能进一步的弄出拖拉机,那也就没有必要培养夏尔马了。
只是科技这东西不是想做就能做出来的,需要时间和灵感,这个灵感可以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