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润……”
“末将来的时候特意去问了一下范景文,按照他的话,泰宁府眼下有耕地五十七万余亩,每户百姓都有两三头耕牛。”
“今岁泰宁府就要缴田赋了,他让我转奏殿下您,说泰宁府今年可以缴纳田赋十五万石,税银一千六百余两,牧税牛羊马匹两万不到。”
“十五万石?泰宁府的亩产很低吗?”朱由检听到这话有些惊讶。
“亩产不高……”孙守法一边吃饭一边说道:
“今岁泰宁府百姓耕种的田地,高者不过亩产一石,低者不过八斗,大部分百姓都是九斗麦。”
“用了化肥了?”朱由检皱眉,而孙守法点了点头:
“用了、如果不用的话,连七斗都不一定有。”
“……”听到这话朱由检略微沉默,七斗麦子去了麦壳后也就五斗半的模样,大约八十斤左右。
亩产八十斤麦子,如果不能搞中农经济,那泰宁府的百姓一旦离了大明,连自己自足都做不到,而朱由检要的是东北未来反哺关内。
按照朱由检的计划,大明得全力推广关外农耕,用拖拉机来开垦耕地,在二十年内将关外耕地数量发展到两亿亩,将关外人口提升到两千万。
算下来,这差不多是每年新增一千万亩耕地,使用拖拉机的情况下,这个速度并不算快。
当然、前提是大明得提供足够的拖拉机给关外百姓,形成村集体来开垦。
按照亩产五斗半纯粮食来说,养活一个成人最少需要六亩地。
也就是在化肥不够,内地不向泰宁、朵颜输血的情况下,当地的七十几万百姓,最少需要五百万亩耕地,才能保障他们的主粮不会断。
按照拖拉机大概五天开垦一亩荒地来说,一台拖拉机除了农忙的那半个月,以及长达五个月的冬期,剩下的时间是六个半月,两百天不到,能开垦四十亩地。
当然,这是无树林的平原情况,如果是有树林的地方,这个效率会大打折扣,基本一年只能开垦十亩。
一台价值一百三十两的拖拉机,一年开垦十亩到四十亩不等的土地,这比不上后世一台大型机器几天干几百亩的效率,但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性价比超高的生产设备。
不过这玩意不是说有银子就能随便弄出几十、上百万台,生产线是困扰大明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朱由检投资的六个蒸汽机工厂,年产的农用蒸汽机只有六千台,并且还需要三年才能达到这个数目。
另外,他还要建设配套的农用器械工厂,不然只有蒸汽机,没有组装的地方,蒸汽机弄出来也只能抽水。
“得在最短的时间里,让东北反哺大明,但得保证当地的粮食问题。”
“按照用了肥料过后有九斗麦,七斗纯粮食的亩产,养活一个人也得要五亩地。”
“辽东的亩产稍微高些,不过估计长城以北的就不行了。”
“辽东和泰宁、朵颜一共有七百六十多万百姓,养活他们最少就得接近四千万亩耕地,但……”
朱由检在心里算账,同时头疼的想起了这些地方的耕地数量。
哪怕辽东经过了朝廷移民支持的大开发,并且已经连续不断的开发了七年的时间,但当地的耕地数量也不过三千二百多万亩,算上泰宁和朵颜,也不过就是三千四百万亩左右。
当地还有六百多万亩的空缺,依旧需要大明从内地不断为其输血。
“六百万亩……六千台……”
朱由检算了算,工厂如果顺利的话,三年的时间里,应该能争气的弄出一万台拖拉机,这一万台拖拉机,大概率能在四年时间里,陆续开垦十万到四十万亩耕地。
第四年工厂达到六千台的产量后,第五年应该能增加六万亩到二十四万亩耕地……
这几十万亩耕地的增速对于大明来说,实在是太少了。
“还是得加大人力开垦,尤其是辽河流域的耕地……”
朱由检只能把目光放到了人力开垦上,尽管他们开垦的速度慢,但胜在人多。
“承恩……”朱由检看向王承恩,对方躬身表示听到了,而他也顺势说道:
“今年开始向辽东下达新政,有愿意前往长城外开垦耕地的,朝廷发放耕牛一头,粮票三十石。”
之前朱由检下达过降低辽东开垦移民的粮食标准,那是因为大旱太严重了,大明没有那么多余粮供给他们。
眼下大旱稍微减退,加上有了瀛洲、旧港这两个大号充电宝的回血,朱由检完全可以恢复原来的政策,以此让东北耕地在未来三年增加六百万,乃至数千万亩。
他这个猜测不是无故放矢,而是因为他在前世扶贫资料里的时候,看过一些东北开发的相关资料。
他记得很清楚,在四十年的时间里,单纯使用人力的情况下,黑龙江和吉林这两个地方的耕地面积,从一百六十万亩不到,飙增到一亿亩。
算上奉天的耕地,一共一亿五千万亩左右,其中有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