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两白银,九边欠饷九百多万两,三饷加派使百姓困苦到了极点。
李邦华的数据没错,但他没有看燕山教材,不知道小冰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,因此判断出错。
朱由检最后还是选择了把这两千台蒸汽机送往齐国,不过那得是杨文岳确定探险队已经在北亚墨利加站稳脚跟。
要解决江南的粮荒问题,一是要移民,二是要开发交趾和旧港。
曹化淳没有忘记朱由检不喜欢跪礼,因此毕恭毕敬的作揖。
毕自严顿了顿,看了一眼朱由检的表情,发现没有什么变化后才继续说道:
“按照这粮食亩产,以及新政规定的十赋一,那明年的田赋,恐怕在六百万石左右。”
他敢笃定,只要朝廷敢发机器给村集体,然后以每十户为一组的方式发放机器,那不用发迁移粮,北方百姓都会争先恐后的冲向奴儿干。
只是在他交代的时候,他瞥了一眼宫殿门口,却见被自家殿下冷落许久的曹化淳终于出现在了这处殿内。
他不结党、不营私、不贪财,知小民困苦而上奏,是个难得的好官。
一些文官儒生在民间骂他残暴不仁,远超洪武。
朱由检靠在椅子上,半侧着身子看着手中奏疏,没有回应曹化淳。
“你的这份错,似乎认的晚了一些。”
他压着怒气把奏疏和朱笔放在桌上,然后才起身走向曹化淳,一边走一边说:
他佝偻着背,垂着眼帘,双目看着地上昂贵的金砖。
对于他的询问,毕自严沉吟片刻,紧接着作揖解释:
王承恩忽的开口,让朱由检看向了他。
这十年下来就是十五亩,二十年下来就是三十亩。
他想看看毕自严是怎么想的,因此特意询问。
但相比较朱由检,朱元璋便成了“仁爱之君”。
这一来一去,恐怕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,到了明年,拖拉机的产量恐怕能达到四千多台,而两千台只是半年的产量罢了。
朱由检有自信把齐国建设的比大明好,这才是他敢于让诸将陪他去齐国的原因。
六月的时候朱由检就觉得,若是曹化淳老老实实来认错,这件事情也就这样了,毕竟也不是一次两次宽容。
旁人不了解他朱由检,但曹化淳几个跟了他十年的人还能不了解他?
“……”曹化淳一时间没有回应,只是躲闪着朱由检的目光。
要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也是如此,但需要开发的是东北。
朱由检安抚了一下毕自严,也托他安抚了一下李邦华。
三百万人可以管理近亿亩耕地,养活两千万人,届时齐国百姓的生活会比大明的还要好。
二人点头打了一个招呼,随后曹化淳就小心翼翼的走进了承运殿,而王承恩担心的看了一眼。
之前三年的旱情受灾不过三千余万,就让朱由检忙的焦头烂额,户部算盘日夜不停的在响,而这三省人口纸面便有四千余万,真实数量恐怕不下六七千万。
“……”
这过程中,朱由检一直看着王承恩,在他做完后才开口询问:“蒸汽机的工厂投产情况如何?”
“届时,恐怕那十户人家能开出六百、乃至两千亩耕地,交数十乃至上百石米麦。”
“还有四个蒸汽工厂的机器没有准备好,按照这情况,明年应该能达到五分之四的程度,后年则是六个工厂全部投产,并且在下半年再兴建三个工厂。”
可他清楚,这并不代表他对曹化淳的态度满意。
粮食产的多没用,得看能存下来多少。
朱由检不怪他,毕竟要求这个时代的人一开始就接受燕山式的教育和教材,这有些难为他们了。
“下官告退……”
如此,明面上是江南百姓饿肚子,实际上是其他各省的百姓饿肚子。
“头抬起来……”
先渡过大旱,保证人活下来,接下来朱由检才需要想,怎么解决大明近九成农民的就业问题。
他心里早就释怀了,也清楚曹化淳没有能力一边管皇店、一边管军屯田。
例如南直隶,只是一省之地,便有八千五百多万亩耕地,岁产一亿六千余万石米麦,可这有用吗?
朱由检对于想不通的事情,往往是暂时搁置,眼下也一样。
等后年和第四年,这两千多台也就是几个月乃至一个月的产量而已。
朱由检用上了“孤”的自称,足以说明他有多生气。
系统增加十二条和商贾有关的政策,其中包括增加盐引,令商人运粟实边,裁汰冗兵冗役,检查军饷虚冒,开发京东水田,清查天下隐田,兴办军屯等利国利民的政策。
在国家机器的支持下,蒸汽机工厂的发展速度很迅猛,尤其是大明这种国力的情况下。
要是奴儿干一下子北迁十几万户,那朝廷就能掏上千万两银子,一万多台拖拉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