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王大婚
冠礼已然结束,等待朱由检的,便是接下来的大婚了……
相比普通百姓的人情冷暖,普通热闹,朱由检面对的大婚显得十分不一样。
在他骑马与杨如是等人来到武英殿前的时候,见到的是在三龙桥道路两侧的文武官员,他们人人穿戴朝服,在见到朱由检的同时纷纷行礼。
在三龙桥前,孙承宗拿着红缎,表示他是这次负责迎娶的工作正使。
“请殿下稍等,副使已经去迎接正妃了……”
孙承宗的话里,只提及到了正妃袁禧嫔,没有提及其它五妃,其中缘由,全因其它五妃地位不够。
不出意外,除了正妃能来到这武英殿,其余五妃都会在齐王府会厅等待最后的二次拜堂。
朱由检对此没有什么想法,而是微微颔首,表示回应了孙承宗,紧接着低头看向了杨如是。
杨如是明白朱由检的意思,因此解释道:
“殿下只是拔一级规制,因此不能全按陛下的大婚走,如眼下,正常来说正、副使需要先向陛下叩拜四次,然后拿上制案,节案,从大殿中门出,彩礼紧随其后。”
“之后,传制官需要告诉正、副使迎接的工作,唱声“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,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”。”
“往后便是正、副使举着制案和节案从奉天门出发,到了奉天门的时候,还需要把制案和节案放到迎娶皇后的彩舆中,然后褪去朝服,乘马而行,带着鼓乐部队从大明门出发,一直奔赴迎娶的官员家去。”
张嫣站了起来,顾秉谦在旁边唱礼。
朱由检呢喃着郭桑岱的名字,而他在想到后,也伸出手轻轻敲了敲车窗。
他们站成两排,中间是上百辆大车,车上放着装有红线缠绕的铜钱红包。
金银铜钱,美玉珠宝……
袁禧嫔本想着朱由检会和她说一些话,但让她失望的是,朱由检居然从象辂的桌下拿出了五六本奏疏,就这样当着她的面开始查阅了起来。
她本来还以为齐王是个胖子,或者是个武夫,现在看来,更像辛弃疾、霍去病这样的少年英豪。
“恭请齐王、齐王妃入武英殿……”
王安端着木盘随着张嫣走到了朱由检夫妻面前,木盘上托着九龙四凤冠,而张嫣亲手为袁禧嫔脱下凤冠,随后将这华贵的九龙四凤冠佩戴在她的头上。
北山可没有能养活这么多人的耕地,黄台吉心里很清楚。
“五斤炮月产三千门,十斤炮一千门,二十斤炮五百门,二十五斤炮三百门,步铳九千支,骑铳三千支。”王承恩如数家珍,但末了他补充道:
黄台吉的想法,和当初朱由检的一样,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。
不过袁禧嫔看来,大明皇室依旧还是以唐礼为主,袁禧嫔下了马车后只是用半透的团扇遮住了自己的正脸。
“齐王千岁!”
“齐王妃须知节守礼,齐王在外征战主事,莫不要让他在外还需担心府内内廷之事。”
“算了算时间,应该差不多……”
“二月到六月,郭桑岱只需要守四个月就足够。”
齐王府的起居注官,实际上算是有些谬赞了,因为朱由检只有五尺八寸(186),并没有六尺,至于后面的描写也有些夸张。
由于北山地区过于贫寒,大量北山女真首领都拖家带口往关内跑,大量女真官员都请求调往辽东、山东、北直隶任职。
这过程中,文武百官的目光倒是没有让朱由检觉得怎么,但他总感觉这气氛有点尴尬。
“孤承天序,钦绍鸿图。经国之道,正家为本。夫妇之伦,乾坤之义……”
“及冠……”
他只觉得自家弟弟大婚过后,即便他是皇帝,也不能随便出入齐王府内廷了,而且朱由检肯定要花些时间陪家人。
“之后还有,但基本都和这次大婚大差不差。”
数千斤的编钟使用四匹马的马车拉动,而那马匹高大健壮,朱由检十分熟悉。
“已经入冬,他不可能现在动兵,如果他要动兵,最快也是二月。”
袁禧嫔看朱由检看的走神,朱由检却在处理这手中这几份加急的奏疏。
张嫣与袁禧嫔对话,前者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袁禧嫔,而袁禧嫔也十分懂礼的回应。
“奴婢领命……”王承恩闻言心中一紧,连忙应下,随后关闭了车窗,找人交代去了。
象辂前后共有内廷、礼部、齐王府的千余名太监、官员、婢女。
当年朱由检觉得国力空虚,无法发动北伐,想着让建虏苟活两年,顺带帮忙开垦几十万亩耕地。
对于这些随从来说有些累人,但他们心里都十分高兴,因为这车上的赏钱若是到了末尾没有发完,那基本上就是他们均分。
“让尤世功和监察司的人分别提醒郭桑岱,建虏可能会朝他攻去,让他小心些,若是受了攻击,死守便可。”